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4-14 08:22 点击次数:134
春秋战国时,各国之间的战争,明面上抢地盘,暗地里抢人才。很多国家都设有猎头团队,打着四处云游的旗号招贤纳士。
卫文公作为中兴之主,岂能放过这样的机会呢?再加上卫国商业发达,搞一个猎头团队,公开招贤纳士不好吗?
本篇这首小诗《干旄》正是讲的这支豪华赏金猎人团。
【解读】卫国的赏金猎人团
卫文公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晚期,大国兼并小国,小国不断破产。而一些大国正在沦为小国。卫国便是其一,作为周王朝的老牌劲旅,卫国真是一位老朽了,亟待更换一批新鲜血液。
一支赏金猎人团就在此时应运而生。
第一段:乡里之才
卫文公为中兴卫国,对人才如饥似渴,于是搞了一个人才引进计划,派遣很多官员四处去搜罗人才。
诗曰:“孑(jié)孑干旄(máo),在浚(xùn)之郊。素丝纰(pí)之,良马四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畀(bì)之?”
“孑孑”是指高举旗帜。什么旗帜要高高举起呢?
“干旄”是用牦牛尾装饰而成的旗杆。旗杆上系的旗帜很讲究,一般为外交使节所用,代表国家。比如战争时,谈判双的使节就要举着这样的旗帜。但是诗中的官员并不是去谈判,而是去挂靠一项重大任务。
“浚”是卫国的城邑。这里距离首都楚丘比较远,官员们去做什么呢?
咱们先看官员们的装束。“素丝”即白丝,“纰”即连缀,是一种旗帜的镶边工艺。“四”即“驷”,驾驭之意。官员们举着白丝镶边的旗帜,驾着四驾马车出行。这俨然是国字号的规格,卫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?
原来官员们是去请贤。“姝”是指美好之意,“子”即贤者。“畀”即给予。官员们带着国君的盛情邀请,到乡间去寻一位大贤,希望大贤能一举答应往前仕,别辜负了国君的一片诚心。
第二段:城郊之才
卫文公的赏金猎人团队就此成立。由于官员打着国字号的大旗,从乡村到城市,很多贤士不得不买账。
诗曰:“孑孑干旟(yú),在浚之都。素丝组之,良马五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予之?”
这一次,赏金猎人团稍稍换了旗帜。“旟”是一种画有鹰雕纹的旗帜,通常是武将所用。
“都”并不是指城内,而是下邑,也就是城市近郊。
“组”也是一种旗边的织法,显然旗子的规格不同了,又提升了一个档次,而且多了一匹马。除了使团马车的四匹马外,还多出一匹,显然是给所请的贤士预备的。看来这一次招的是武官。
这一次,赏金猎人团带来了重礼,希望所请的贤士不要拒绝,用你的忠顺来回报国君吧!
第三段:城中之才
赏金猎人团的脚步由远及近,一路往城中去。这一次有更大的使命。
诗曰:“孑孑干旌,在浚之城。素丝祝之,良马六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”
使节所持的旗帜,一次是旄旗,一次是旟旗,这一次换成了镶有五彩鸟羽的牦牛旗,规格在一步一步提高,想来城中这位贤士的本领最高,卫文公最为渴求。
“祝”也是旗边的一种织法。比前两种旗子规格更高。除了规格外,赏金猎人团还带来了骏马,相当于当时的豪车配置了。
希望这位大贤能理解、尊重卫文公的一番苦心,用自己的才能和忠心来回报国君。
【启思】招贤当如娶妻
这是一首颇具争议的小诗。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,这是一首男追女的爱情诗。
从这种解读中,我们可以体会到,卫文公对招贤一事的重视,对贤才的重视,作为一国之君,挑选贤才就如同娶妻一样,严格认真。人才用得好,则万事皆兴;人才用不好,国将败矣,所谓“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”,如是也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